設計筆記(轉貼)
學設計第一個要認識到的就是設計不是藝術。我就是一開始沒有分清這個概念,在第一次上設計課時可苦大了。設計是溝通,是傳達,而藝術是表現,是創作。這並不是說設計裡沒有表現的成份,更不是說藝術是不在乎溝通的。但是兩者放在這兩項上的重視是有較大差別的。設計是不能憑感覺做的,要考慮各種因素,要尋找最隹的表達方法,要把自己的感覺翻譯成大眾能夠理解的有效視覺語言。
決定一個設計作品的質量的往往是它的細節,例如字體的選擇,圖形的構造,顏色的差異等等。這些細微的差別 (nuance) 在體現作品整體上起著相當大的作用。無論一個設計的想法有多好,如果制作粗糙,便會失去魅力。另外,如果我們要求自己注意這些細節和它們的影響,很可能會從中發現一些新的靈感和方向。
從一開始學設計時,老師就不斷地強調變化 (variation) 的重要。做一項作業時,我們從來不會去專門尋找它所謂的正確答案,而是試著把自己的各種想法整理出來,盡量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從中再探索,不斷地讓一個想法把自己帶到另一個想法。這樣可以擴大我們的想像力,看到不同的可能性。雖然最後的成果很重要,但是過程更重要。這個探索的過程是無法用任何東西取代的。 今天老師提到 variation (變化) 和 alternative (替換) 的區別,我覺得挺重要的。變化是尋找同一種表達方式的各種表現方法,而替換則是尋找另一種表達方式。比如說吧,音樂符號,五線譜,樂器都是音樂的不同變化表達方式,而替換的表達方式可能包括提示音樂氣氛的顏色,知名音樂家等。有時如果一個想法好像總是做不好的話,也許該尋找一個替換的想法,而如果找到了合適的想法的話,便應該看看它都可以有什麼變化的表現方式,以得出最隹的解答設計。變化和替換的界限往往並不是很清楚,但是如果有個大概概念的話,還是會有些幫助的。
我覺得學設計與做設計最大的好處就是會接觸到許多不同的領域。像我們的作業題目曾經包括污染,城市變化,爵士樂宣傳,未來建築的趨勢,水的問題等等。通常都是讓我們自己在題目裡選擇一個角度,然後做出有說服力的視覺作品。要想表達好自己的觀點,必須先搜集很多的相關資料,對題目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完成品可以是抽象的表現,但是想法必須是有形,有根據的。很多人認為設計就是在電腦上做出漂亮的東西,其實完全不是這樣的。我們學設計的一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到處尋找資料,研究以及消化它們,然後再試著從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與自己想表達的概念。沒有完全理解某個問題時,是不可能有效地表達它的。如果連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說什麼,不管完成品有多好看,也是白紙一張,因為它沒有清楚的內容。通過最近這幾個學期,我的研究能力提高了,也重新認識了設計的含義。
你知道設計師最好的朋友是誰嗎?是照相機和影印機。它們是做設計必不可少的工具與玩具。圖庫的圖像畢竟有限。最怕的就是由於圖庫裡沒有完全合適的圖像,所以只好妥協一張一般的,這樣本來很好的想法也無法發揮到最隹。只要有機會,最好都用自己拍攝的圖像。常出去拍照也是一大娛樂呢。那影印機呢?太多人低估它的價值了。死死板板地復印文件只是影印機的最基本功能。我們可以復印平面的東西,立體的東西,拼湊的東西。可以放大,縮小。可以重疊反復地在同一張紙上印。可以邊復印邊挪動裡面的物件,會得出很多獨特的意想不到的效果喔。影印機裡出來的東西通常都有一種它特殊的質量,利用好了,可以使設計作品增添光彩。電腦當然也是我們的朋友了。但是你稍不留意,它可能就會變成壞朋友。我們太依賴電腦了。有時候連想都不想就會按鍵做個效果,因為實在是太方便了。但是這些自動化的功能經常會讓我們錯過一些探索的機會,也常得出被科技所驅使缺乏特性的完成品。電腦不應該是答案,它與照相機,影印機同樣的只是一個工具。它能夠幫助我們省掉很多麻煩,做出別的地方做不出來的效果,但是電腦做出來的東西未必就都是好的。拉下 photoshop 裡的工具選單前,一定要想一想,這是我唯一的選擇嗎?
那天在電視裡看到一個偶像歌手在台上唱歌,一會兒朝下面招手,一會兒跑來跑去,歌詞空間的地方還忙著跟大家打招呼,一點也沒有認真唱歌。突然覺得他和實力歌手的區別就跟一個自以為是設計師的人與專業設計師一樣。前者只注意著表現自己,而後者卻是在專心表達某些事物。有時候,把一個普通的東西,例如地鐵時間表,或者雜志文章分頁,設計的太漂亮,太突出,太與眾不同反而會失去它的基本功能。那些多余的花花捎捎的東西影響人們去讀真正的內容,就跟我從來都記不住偶像歌曲一樣。
有一次一個老師對我說的話讓我一下子對設計明白了很多。他告訴我我當時做的東西是圖像驅使 (image driven),而不是思想驅使 (idea driven) 的。那時我很喜歡在 photoshop 裡隋便拼湊一些圖像,自己覺得看起來很酷,以為加上個標題就成了一個作品。但是老師看了說這些只是一些拼湊的圖像,你並沒有給它們輸入任何意義,所以對別人也不會有意義。要想超越這個層次,作品必須讓思想優先,圖像應該服從與支援你的想法,而不只是獨立的裝飾品。
這是一個有意思的比喻:文字排列設計 (typography) 應該像玻璃。它應該正確地反映文字的個性與特征,但是同時應該透明得可以讓人看穿。如果字體或文字的形狀本身所說的,比文字中所要表達的還多還強烈的話,這種設計選擇就等於自己把自己鎖起來了。
關於招貼。基本上,招貼(海報)有兩種類型,1) 資料提供 (informative),2) 說服引導 (persuasive)。資料提供式招貼協助觀眾獲得必要的知識。最好用獨特的方式,比如利用圖像或比喻來讓招貼裡的資料易懂易記。說服引導則是挑戰觀眾去在某個事物上有偏向某個方向的觀念,也可利用資料提供來達到這個目的。招貼是個獨特的東西,它給你非常大的面積與空間來發揮,但是很多人往往不去利用這一優勢,還按照設計書皮的思路來設計招貼,這樣的完成品最後看上去只會像一張放大了的書皮,失去了招貼應有的活力。一般來講,招貼有三個可讀入的層次。遠距離時,它應該有一定的特征把你吸引過來,中距離時,你應該能夠了解這張招貼是關於什麼的,非常近距離時,則應該可以讀到其他的細節。招貼有它自己獨特的使命,把握好的話,發揮是無限的。
那天翻出最初學設計時的作品草稿,覺得那時候真的是什麼都不懂。現在回想起來,這一年來學到的最重要的有兩點。一. 每個設計構思都有適合它自己的語言。風格不應該只是一種死板的美觀的外表,而應該利用來表現思想。有的人偏愛數位化的效果,所以什麼東西都做成那種樣子,這種習慣性的東西使本來的特點麻木,喪失代表性與意義,成為純裝飾的玩意兒。我以前一直以為好的設計都有一個特定的所謂的樣子,比如很酷,很細的線條,模糊的文字等,其實如果這些東西沒有任何實際用途的話,濫用它們只不過會使你的作品降質。二.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擅長,這才使設計作品豐富多彩。面對一個設計問題時,要考慮尋找自己最能發揮的解決方法。而且要做就要做到最好,不能馬虎。有時候,有的想法最適合用影像合成來表現,但是如果自己沒有信心與能力做得像,做得有說服力的話,不如另找自己可以表現的想法。作為學生,我們經常以為把自己想要做的告訴老師就可以了,初學設計的學生經常會拿著一張潦草的手稿說到,"雖然你們看不太出來,但是我想的是這兒有一個跑步的人,後面有旋風,還有特別酷的色彩效果..." 老師只好說,"你說的很好,為什麼不做出來?" 然後他才發現原來他沒有能力做出他想像的東西。設計並不只是一個想法的問題,也是一個制作的問題。有效的結合兩者,才能得出好作品。
這兩天都忙著印出最後的完成品,再貼到可以展示的板子上。我真是服了我自己了,都做過不知多少次了,還是會把板子裁歪,把表面弄髒,更笨的是,還又把手指頭削掉一點... 我們班裡有少數的一兩個人每當做這些最後的完工時,都會到專業的印刷店讓那裡的人全包,印啊,帖板啊,裁剪啊,據說做兩張大海報一共要花約 $60。在我們學校裡印才 $10,當然還得自己買板子什麼的。她們覺得挺值得的,做出來都專業極了,亮亮的。可是我總覺得在學習作業最後加這麼道程式,有點... 反正明年的展覽模型課要小心不要和她們一組。
去年夏天在北京買了一本非常好的書,“構思與創造-寫作技巧論”,潘大華著。本來是想用來提高自己的中文水平,但是越讀發現書裡的許多內容其實對我學習設計也有不少幫助。通過不同的方式,設計與寫作都是在表達,在溝通。好的設計可以講一個故事,好的寫作可以讓人看到一幅畫不出來的畫。 這本書講到很多非常有意思並且非常關鍵的概念,例如看見與發現的不同,獲得靈感的基礎是資訊,知識,與經驗的積累,比喻與象征,烘托和對比,如何觀察與表現生活的大角度和多角度,疏密與虛實的關系-主題和節奏的需要等等。雖然是一本關於寫作的書,但是我覺得任何做跟創作有關的人讀來都會受益。這讓我又意識到,這個世界上互通的東西實在太多了,幾乎什麼都可以和什麼聯系起來,真是越想越有意思!回想起來,直到幾年前,我是完全不喜歡學習的。作業就是任務,做完做好就扔在腦後了,知識全部都是為了應付考試,考完後什麼都記不起來了。不確定什麼時候開始,我對學習的看法好像完全改變了。我現在覺得學習就像在做游戲,在解一個很大很大的迷。解不解開不是關鍵,關鍵是,只要我學習,往前走,我之前積攢的點點滴滴零零碎碎就會漸漸地自己拼湊起來,而我看著它們就會覺得非常有意思。而且學習再也不代表上課聽講,已經和生活混為一體了。這個變化和我在日本的半年生活體驗有關,和大學裡的教育方式有關,和很多事情有關,而且和我學習設計非常有關。說不太上來,但是這短短的幾個學期的設計課一定是影響了我很多,我開始學著去思考,去尋找,去理解,去欣賞,去評價,去表達。
做設計時,他人往往只能看到完成品,但是作品一般都不是一天就能完成的,這中間有許多不同的過程,大部分都是在完成品上看不到的。這些過程相當的重要,因為就連想法也是逐漸成熟的。
最近真忙啊。這學期我一共拿了三節課,一節是網路設計,一節是形象設計,還有一節是一個特殊的與清華大學設計系交流文化的設計活動,主題是水意識。形象設計的課程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嘗試和挑戰。過去這節課的內容是研究各類企業形象,然後摹擬一套視覺系統。但是今年出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狀況,正好我們大學裡的綜合學院需要一個新的形象,而老師想,那來做設計的再好不過的人選就是我們這些設計系的本科學生啦!同學們都為次感到很興奮,因為這不但相當於一項真實的設計工作,而且如果成功的話,我們一起努力的成果將會出現在學校的信箋上,網站上,宣傳單上,紀念品上.... 真正設計形象標征前,我們要做很多調查和研究,搜集各類相關資料,再仔細分析它們。不但要准確理解這個新形象的需要,還要確定它所代表與能夠代表的特征。我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請來綜合學院的系主任,訪問他對這個新形象的期待與要求。我們當時問的主要問題包括,這個綜合學院是什麼?與其他學院或其他學校的綜合學院有什麼不同?如果它是一個人,是個什麼樣的人?它的觀眾都是誰?等等。在這裡斬時脫離一下設計,講一下當時系主任對我們學院的教育方針的形容,因為我覺得很有意思,也很有價值。他說我們學院是學習學院,不是教學學院。所謂的教學學院就是老師主要負責傳授已有知識,而在學習學院裡,學生來學習如何學習,是一種積極探索的環境。在這種學習學院裡,很多課程的基礎是研究和試驗,沒有固定的課程內容,因為新的理論和知識不斷地在被發現。據他說,學問也分兩種,一種是基本學問,還一種是應用學問。我們學校大部分的分學院都是應用學問的學院,是相對更有目標的學習,比如醫學院是為了醫治疾病,建築學院是為了完善建築結構等。而綜合學院包涵很多以基本學問為主的子學院,例如天文學院,美術學院,音樂學院。知道地球如何在宇宙裡運轉斬時並不會對我們有什麼直接的影響,做出各種獨特的藝術品也不會改變世界和人們的生活習慣。但是這種對基本知識的渴望來自於我們人類的好奇心本性,而我們的綜合學院非常鼓勵這種天生的好奇心,以及對學習和表達的熱愛。系主任最後說的一句話讓我印象很深,他說:如果你們畢業時發覺自己懂得更少了,對知識的渴望更強了,那我們的努力就沒有白費了。
又有一陣子沒寫筆記了,最近真是又忙又懶。上個禮拜四我們班級組織到下面那個州的一個大型印刷基地 (GAC) 參觀學習,去了兩天。以前只聽過老師說,這回自己真正目睹到了整個印刷過程。雖然還有些地方不是很懂,但是去一趟還是長了不少見識。除了設計,還有這麼多這麼復雜的制作過程,想想挺有意思的。我們還參觀了那邊的中國庭院和一個設計工作室 (ziba design)。從我們給學校設計標志的過程到這些專業的地方參觀,覺得我們越來越接近現實世界了。雖然這有好處,我還是有些不習慣。再過一年左右的學生生活就該找工作了,唉。
You are freed by your limitations - 因受限而被釋放。這句話是第一次上設計課當老師發覺一項作業題出得太廣,造成大部分學生不知如何是好時說的。後來經常不時地聽到,越發覺得有道理,並且在設計實踐中深受體會。如果給自己一個較具體的范圍,總能在其中越挖越深,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不然的話,最終會發現自己只是在打圈圈,所有的問題都只淺碰表層而已,毫無意義。就拿我們現在的作業來說把,主題是水。如果不深入研究水的一些具體問題而只憑表面認識來入手的話,所得到的也只不過就是“缺水”,“水很美”,“水被污染”之類等簡單化了的題材。經過幾個月的資料搜集,我們大家都在水的主題裡找到了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有的人對水與人的精神關系做了不少研究,發現水是最容易出現在夢裡的元素之一,從中得到啟發。有的人對水分配的不平衡感興趣。有的人對水的政治化感興趣。有的人研究水和大氣的關系。有的人研究水所造成的視覺奇像。有的人搜集了許多有趣的水資料,比如種一個番茄需要多少水,造紙又需要多少。我對水的使用比較關注,發現我們的一大部分淨水都因為欠缺的系統所流失和浪費了。有了主題,有了實據,當然也就有了內容。目標明確,發揮起來也就自如多了,不會被太多選擇而絆腳。另外,具體的出發點並不等於狹窄的概念,反而往往更容易表現大主題。現在班裡已經出現很多有意思的作品了,它們都是憑空想不出來的。
一個夏天過去,又開學了。這個暑假在北京過得很充實。有學校的活動,自己找的工作實踐,去了各式各樣的展覽,接觸了許多人和事物,自己也想了很多,有些想法更堅定了,有些想法改變了。很慶幸很多經歷沒有等到畢業後再去嘗試,我過去只會空想或者不想,把太多事情理想化,現在認識到了很多現實的問題,頭腦還比較亂。現在剩下約一年的學生生活,這段時間我會好好想一想的。 剛回到學校時還有些不習慣,但是一開始上課,馬上就恢復了過去的那種氣氛。真的,學習是個很有力量的東西。就跟上次那個系主任說的一樣,我越學越覺得學的不夠而且想學的越來越多,想知道的越來越多。能夠享受學習是一件很累但是也很有意思的事情。